欢迎来到芯果!

科技创业者的媒体合伙人
安徽蚌埠:一谷三园 | 通讯转载
主编:转载
图片

 

【通讯转载自网络|本文末尾注明出处】

 

蚌埠:一“谷”逐梦“传感”,三“园”潮涌科创

 

“背水一战”的蚌埠正逐渐找回自己!

 

以“谷”为名,顶着“安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 ”等一系列光环的淮河明珠,选择重仓传感器产业。这里,被誉为安徽“三谷”之一的中国(蚌埠)传感谷,正聚力打造千亿级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图片

 

中国(蚌埠)传感谷 ( 刘晨摄)

 

以“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幸福蚌埠”为城市新名片的蚌埠,缘何落子传感器产业?是一次“换道超车”,还是长远的谋篇布局?

 

"谷者,期待也"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壮阔山河。当万物互联之光日渐闪耀,安徽工业重镇蚌埠早已开启追光之旅。

 

蚌埠主城区东1公里,“中国(蚌埠)传感谷”几个苍劲大字,傲然矗立在办公大楼顶部,仿佛在唤醒这座城市的制造基因。而其背后,“传感谷”三园之一的中央创新园,满是紧张的施工氛围。

 

C1区内,两栋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厂房目前正加紧建设,它们将于本月底交付。厂房共三层,每层层高近8米……高标准配建的厂房,可满足入驻企业“拎包入住”。

 

1800亩的中央创新园里,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土建投资超200亿元。目前,A、B两区已建成2栋办公大楼、42栋多层厂房;C区也建成超3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而占地约800亩的D、E区,规划建设晶圆厂、封测模组、终端设备厂房、大宗气体、电镀及污水处理中心等综合配套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创新园还将配套约2000套人才公寓,满足近7000人居住,园区商业也是一应俱全。

 

创新的血液搏动着这片土地。不到一年时间,园内已有20多家传感器上下游企业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北方微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芯动联科、希磁科技等业内龙头以及禹芯半导体、中科九衡等行业新星企业。根据赛迪顾问为传感谷所作的产业发展规划,中央创新园致力于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规划建设三条6英寸晶圆线、三条8英寸晶圆线。

 

图片

 

安徽禹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蚌埠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传感谷以“一谷三园”统筹产业空间布局,“一谷”即中国(蚌埠)传感谷,“三园”除了“中央创新园”外,还有“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目前由北方微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现有1条6英寸MEMS晶圆中试线。目前,这里生产的高性能惯性MEMS器件市场占有率,目前已是国内第一;光MEMS芯片突破高端光刻机核心光束整形MMA芯片研制技术,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三。而科技孵化园,则是侧重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孵化培育。

 

这可谓蚌埠市空前的产业“大手笔”。传感谷的应运而生,背负300万人的期待,蚌埠试图乘着万物互联的“东风”,重构这座城市的产业灵魂。

 

"谷者,厚也"

 

当一栋栋高标准的厂房展露遒劲身姿,当一家家投资数以亿计的企业接踵而至,中国(蚌埠)传感谷,叩问着一座城市的产业厚度。

 

蚌埠,从不缺乏厚度。

 

7300年,转烛岁月和着浩荡淮水苍茫奔腾。印证中国文字起源之一的双墩文化遗址,铺展着蚌埠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

 

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城市和国家“一五”“三五”重点发展城市,工业书写着“千里淮河第一城”的产业厚度;全省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诠释着昔日“皖C”的制造荣光。

 

当岁月荣光褪去,当科创浪潮澎湃,此时的蚌埠选择重仓智能传感器产业,既是与时代的呼应,也是对城市厚度的续写。

 

当下,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智能传感器正因物联网应用的不断落地而迎来巨大的发展契机,也是开启万亿级智慧物联市场的关键。国内外,一批批聚焦智能传感器的产业园区正加速形成。

 

而蚌埠有着独有地域优势。作为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蚌埠拥有北方微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希磁科技、北方芯动联科等智能传感器研发设计制造企业,形成了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政策层面,早在2017年,安徽省出台《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对蚌埠市以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为主的半导体产业有了明确定位;次年,蚌埠市出台《蚌埠市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勾勒产业发展的清晰脉络……

 

今年8月,2022年世界半导体大会暨南京国际半导体博览会上,中国(蚌埠)传感谷盛装亮相,吸引了一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私募基金到访交流。截至目前,中国(蚌埠)传感谷现已签约26家企业,总投资129.5亿元,并正在筹备组建多只智能传感器产业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蚌埠对智能传感产业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有着到北京3小时,到上海2小时,到南京、合肥半小时的独有区位优势加持,叠加硅基新材料,城市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诸多有利条件,蚌埠的传感产业之梦正跃然纸上。

 

"谷者,虚怀也"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中国(蚌埠)传感谷,已虚谷以待。

 

9月底,位于中国(蚌埠)传感谷的希磁科技产业园里,工人们正加紧赶制订单。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厂长韩俊红介绍,他们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行业80%的上市公司的磁性传感器是由他们企业提供。

 

图片

 

中国(蚌埠)传感谷希磁科技(蚌埠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希磁科技是一家磁传感器IDM企业,在全部核心环节具备完全自主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此前,企业从宁波被招引进蚌埠,在蚌埠市的帮助下,完成了对德国一家全球知名磁阻传感器企业的收购,从而补齐发展短板,提升核心竞争力。得益于园区良好的发展环境,总部位于宁波的希磁科技去年完成工商变更登记,将总部迁往蚌埠。“预计今年产值7—8亿元。”韩俊红介绍,而去年企业产值还不到3亿元。

 

“这里的人(政府工作人员)年轻,也都是干实事的,对传感器产业也很懂行。”禹芯半导体的人事部经理李华东道出了园区企业共同的感受。这位老家徐州的企业管理人员表示,自己虽然不是本地人,但能真切感受到蚌埠营商环境的热忱;而之所以为企业取名“禹芯”,也正是想借用蚌埠“禹会”的本土文化,让企业扎根蚌埠。

 

而此前,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也多次前往中国(蚌埠)传感谷调研。调研期间,黄晓武强调,要强化服务保障,紧盯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关键环节,主动靠前服务,解决好影响发展的“燃眉之急”,确保企业生产马力全开、项目建设提速提效;要优化园区环境,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吸引更多企业在园区聚集。

 

“我们从洽谈、签约、开工到投产各个环节,一个招商项目建立一套包保干部班子,做到一站式全程包保服务,全过程落实干部包保责任机制,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中国(蚌埠)传感谷辖区蚌埠经开区相关负责同志介绍。

 

据悉,目前入园企业在享受省市各项普惠性政策基础上,同时享受房租优惠、装修补助、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股权资金、配套产品奖励、团队奖励、流片补助、IP补贴、设备补助等多项专项扶持政策。

 

尤其,园区开设的EDA软件共享、工艺研发中试、晶圆代工等一系列平台,解决了入驻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拎包入住”。而园区5000平方米展示中心设有临展、体验、互动、商务、创新赛道等板块,可为初创团队提供综合创业技能竞赛平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日前,《安徽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强省建设)规划》出炉,明确提出将中国声谷、中国视谷、中国(蚌埠)传感谷“三谷”定位为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软件产业发展先行区。

 

而中国(蚌埠)传感谷计划用5年时间,吸引国内外传感器及物联网200余家优势企业在蚌埠形成产业集聚,打造成为以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产业为主导,集传感器产业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

 

而乘着长三角一体化东风,蚌埠与宁波牵手。最新消息,蚌埠经开区与宁波经开区达成签约。双方约定主要依托中国(蚌埠)传感谷中央创新园1.15平方公里区域,建设宁波——蚌埠微电子产业园(甬蚌军民融合产业园),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同步推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与宁波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作水平。

 

文章转自澎湃安徽

 

着力打造新布局模式新平台 加快建设中国(蚌埠)传感谷

 

"新布局 | 打造“一谷三园”"

 

中国(蚌埠)传感谷坐落于蚌埠市东部,规划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联动发展区域53平方公里,是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三谷”之一。从高铁蚌埠南站下车后,沿东海大道驱车向东行驶1公里左右,就到了中国(蚌埠)传感谷中央创新园,这里与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一样,是蚌埠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核心板块之一,三者共同构筑了蚌埠MEMS传感器产业“一谷三园”的总体布局。

 

“一谷三园”中的“一谷”即中国(蚌埠)传感谷,而“三园”各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其中,MEMS核心器件产业园占地面积约200亩,由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建设运营,现有1条6英寸MEMS晶圆中试线,已成为国内领先的MEMS产品设计、制造、封装、筛选、补偿、测试及应用的全产业链研制生产基地,该产业园生产的高性能惯性MEMS器件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科技孵化园占地面积约110亩,定位为智能传感器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和加速器,重点是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现已有传感器微电子芯片产业化项目、晶谷周界元器件检测、信诺达集成电路检测设备制造等多个项目入驻园区。

 

中央创新园占地约1700余亩,规划厂房、公寓、研发、商务等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一条6英寸晶圆线、一条8英寸晶圆线,此外还有晶圆制造及封装测试厂房、人才公寓、污水处理中心、电镀产业园、大宗气站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全方位服务智能传感产业发展。

 

在“一谷三园”总体布局下,一个目标产值超千亿的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正在蚌埠一路高歌猛进。

 

"新模式 | 培育壮大企业"

 

传感谷寸土寸金,联动区大有可为。

 

在推动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1.5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弥足珍贵,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利用好这片产业集聚地,同时不断培育和壮大更多的中小企业?蚌埠经开区创新采用了“1+53”厂房用地过渡发展模式,入园企业可以优先在1.5平方公里的传感谷内租赁厂房,壮大后再在53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园供地建设、扩大规模。

 

通过这一模式,中国(蚌埠)传感谷与临港产业园实现了联动发展。更让企业感到振奋的是,传感谷内所有定制厂房、标准化厂房均由政府代建,入驻企业可自主选择租赁或先租后购,有效降低了企业前期运营成本,这对创业初期的企业来说,无异于打了一剂强心针、兴奋剂。而临港产业园的可建设用地较为充裕,园区紧邻蚌埠市和凤阳县双城区,周边高铁、港口、高速公路一应俱全,适合企业建设总部基地,对企业后期发展来说相当于预留了广阔空间。

 

在创新解决企业发展空间问题的同时,我市还创新支持方式,围绕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建立多层次基金组合,以“1+3”产业引导基金组合推动产业发展,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和资本的对接需求。

 

目前,我市已与北京中关村基金公司、蚌投集团合作设立1亿元智能传感器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入驻传感谷的产业链企业。同时,市投资集团公司正与软银资本、惠友资本、芯微资本等企业洽谈组建不同投资阶段的传感谷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总规模50亿元。

 

此外,入园企业在享受省市各项普惠性政策基础上,还享受房租优惠、装修补助、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股权资金、配套产品奖励、团队奖励、流片补助、IP补贴、设备补助等多项专项扶持政策,以更灵活的政策和机制鼓励入园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新平台 | 产业集聚发展"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安徽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蚌埠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大院大所集聚,发展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有得天独厚的平台和优势。

 

在产业发展中,我市积极搭建“一院两委四中心”的产业创新平台,加速共性技术攻关,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其中,“一院”即发挥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MEMS产业创新中心策源作用,吸引国内一流院校共建中国(蚌埠)传感谷微电子产业研究院。“两委”即组建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蚌埠)传感谷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四中心”分别是人才培养中心、研发实验中心、产业孵化中心、产业投资中心。通过搭建这一平台,园区企业招才引才、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有了强力支撑,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有了无限可能。

 

在新平台建设上,为了让园区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我市还依托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传感谷公共服务平台及示范线项目,建设力传感器工艺线、温湿声类传感器工艺线、高温共烧陶瓷工艺线及传感器检验试验平台等9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设计企业和初创企业提供流片、工艺孵化服务,这9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囊括了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为入驻园区的创业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补齐了上下游产业链的短板。

 

在新布局、新模式、新平台的强力支撑下,中国(蚌埠)传感器已初步形成了以北方微电子研究院、芯动联科、中科米微为主的研发设计,以北方电子、华鑫微纳、融薇科技为主的晶圆制造,以希磁科技、禹芯半导体、仙芈智造为主的封装测试,以芯智达、金诚聚、中科九衡为主的终端应用为一体的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体系,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革故鼎新、改革创新,不断优化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模式和平台等,奋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蚌埠)传感谷,助力我市加快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现代化幸福蚌埠。

 

图片

 

中国(蚌埠)传感谷效果图(蚌埠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当梦想启航,通向梦想之路则是一步一个脚印筑成。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中国(蚌埠)传感谷千亿产业集群,令人期待,也值得期待!

 

蚌报融媒体记者 顾楷

back top